一
又是一年防涝时!又是一年抗洪时!
暴雨、洪峰和今年第一次台风即将形成“三合一”的围城之势,对我国城市,特别是沿江的城市形成巨大威胁。沿江城市更是面临内涝外患,我们需要喊出保卫武汉、保卫南京、保卫…
继1954、1991、1998年特大洪水以后,又一年特大洪水正汹涌而来,它严重威胁着南方城市和农村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刻的武汉,江城已成水城,不仅是面临长江干堤已经出现的管涌的威胁,还要提防更大洪峰到来对城市的威胁。连日的暴雨已经使像武汉这样的沿江城市面临生死考验。
新的一场武汉保卫战已经打响,可更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他们。暴雨使武汉的城市交通停运,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城市正常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不仅是武汉。沿江的南京也是暴雨倾城、电闪雷鸣。最直接的感觉是,古城南京也快要被淹,曾经的明朝建设的防水系统似乎也不能应对今天的挑战。
还有许多像武汉这样的沿江城市,正面临一年一度的夏日之痛。
二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使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每年1%的城市化水平,正使中国发生21世纪以来世界最大的人口迁移。当人口不断向城市,特别是武汉这样的沿江中心城市聚集的时候,意味着这些城市将面临,因为城市人口巨量增加所面临的种种大考。
大考之一就是当夏日到来,当暴雨,长江上游洪峰和台风同时不期而至,共同对城市形成合围之势的时候,沿江城市正面临一年一度的夏日之痛,这些沿江城市准备了吗?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了吗?
不能说这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防洪防灾等问题。只是许多城市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将问题想得这么复杂,将预案准备得更加周详。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设可能还没有真正保障到位。特别是今年,厄尔尼诺所带来恶劣的天气环境更是加剧了对沿江城市的威胁。
住建部数据显示,仅仅是2008年以来,就有213个城市发生过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的62%。其中,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
为何“年年防灾年年灾,一到雨季就看海”?
面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洪水灾害,2013年,武汉市曾一次就投资130亿资金,准备用3年时间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预计能够抵御相当于15个东湖的集中雨量。没有想到今年20小时内的集中降雨量就远远超过规划设计。原有的设计和准备不能很好应对危机的挑战。
设计标准太低、质量无法保证等,使许多城市的防灾投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据官方数据统计,仅仅6月30日到7月2日两天时间内,武汉降雨量就已经达到22.5个东湖水量,接近全年降水量的1/3。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理念、新举措对我国大、中小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
本就滞后的城市规划不能很好解决城市的内涝灾害,也与城市快速增加的人口规模严重不适应。再加上这么多年,城市不断扩张,大量的填河、填湖,使集中的降雨量无处可排,像武汉这样的沿江城市面临外洪内涝的威胁也就成为必然。
我们如何才能通过超前的科学规划,系统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和运行,来迎接每年都会遇到的自然灾害的挑战?
三
当长江也像黄河一样成为地上河流的时候,这条母亲河不仅用她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儿女,每年她也会用她的奔流而下形成的灾害提醒我们,警示我们。
千百年来,沿江的城市因水而生,也因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利用不好而时时面临来自这条母亲河的生死考验。这种考验,考验着不同时代的政府和民间的智慧。
都江堰的智慧传说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感恩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一切。
我们需要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基础上,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做到城市科学选址和规划。比如充分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系统设计,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建设和维护,同时还必须对各种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监督和风险评估。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近年来,每到夏日,我国城市内涝频发。特别是沿江城市更是面临夏日之痛的考验。
来自国家防总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省会城市的排水标准也只是达到1-2年一遇的水平,其他城市的排水标准更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如何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如何在城市盲目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产分流功能?如何在重视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城市地下的管网走廊建设?如何使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不断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城市社会治理?
特别重要的是,真正启动重大工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一项工程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只有使所有的城市依法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行,才能使城市应对各种城市灾害。
这不仅是沿江城市面临的大考,更是我国所有城市面临的大考。如果没有做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必要制度建设,如果不能尽快建立好城市预警、预测和紧急状态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城市的治理水平,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迎接夏日之痛的风险挑战。
好在我们希望的一切正在发生改变。在新一轮投资中,加强城市的地下走廊建设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体制,不断提升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有一天,我们能够改变沿江城市的夏日之痛,使沿江城市成为安全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
来源: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