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章友德:现代金融创新也要守住底线

时间:2016-07-19浏览:252

最近,一则女大学生以裸照作为“抵押品”向网络平台申请贷款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像这类“抵押品”,是否算得上所谓金融创新?

金融借贷的“抵押品”,往往是车、房这样的有形物品。如果没有抵押,借款就不能发生。在社会已经进入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愿意拿自己的裸照做抵押也不是完全没有自身逻辑。因为担心风险,传统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一般不大愿意贷款给没有正常收入来源的学生。于是,他们只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外寻求信贷支持,进而衍生了拿自己裸照做抵押的所谓金融创新。

  通常来说,女大学生都已经超过18岁,这是一个在法律上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年龄。如果网贷的人提出了裸照作为“抵押品”这个要求,如果借贷过程中没有强迫的言行,对方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威胁手段,法律又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认定相关行为不符合公序良俗,但能否说它是违法呢?说它违法的法律依据又在哪里?事实上,对于互联网上出现的类似新型抵押,现在还没有法律对它进行规制。这就需要我们加快立法的步伐,对社会出现的新问题予以及时规范。

  同时,我们需要思考,今天的金融创新需不需要有一个底线。如果必须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又是什么?

  一是道德和救助底线。网络平台以创新的名义支持进行这种借贷,明显违反公序良俗。此外,当代大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值得全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应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来安排。对于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当务之急是不断完善政府和学校的各种补助和助学贷款措施。

  二是法律和惩戒底线。在法律滞后的情况下,对各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现象进行规范,需要不断加强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立法。如果女大学生借贷不能及时偿还,网络平台用裸照去敲诈,就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创新的底线在哪里?底线就在这里。对于那些从事借贷的网络平台,应该认真学法,认真思考金融创新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此外,今天的正规金融机构仍不支持没有法律认同的抵押品借贷。但面对大学生等人群的消费和信贷需求,相关金融制度也有必要予以积极调整和创新。当前,中国社会还没有建立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的信用来进行借贷的平台。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建立自己的信用,即使没有抵押品,正当的、紧迫的消费需求也可以通过信用信贷来满足。这一制度有建立和完善的现实需求,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作者为上海政法大学教授)

 

    原文: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7/19/content_205612.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