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章友德:忧患意识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第一道防火墙

时间:2016-07-29浏览:262

距离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超过40年了。

1976728日,在我国河北省著名的工业城市唐山发生了严重的大地震。这是继“邢台大地震”以后发生在这一地区的又一场严重地震。唐山地震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远远超过“邢台大地震”。

至今,唐山地震已经过去40年了。40年来,劫后的唐山在各方支持下,开始了快速的灾后重建。今天一个新的家园又重新屹立在世人的面前。但人们总是不忘那个突如其来的时刻,总是不能忘记在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唐山人们总是来到建立的唐山纪念碑前,在地震墙前用鲜花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

今天我们纪念那场造成巨大伤亡的地震,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哀思。因为逝者已逝,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行。用我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重建我们的家园,并使我们的家园不在像过去那样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让所有的群众能够过上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美好生活。

在同各种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特别需要我们传承。在唐山地震中,英雄的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今天,围绕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的各种活动,既是永远纪念在那次灾害中遇难的同胞,同时更是昭示后人,如何从那次灾难性事件中得到启示、吸取教训,并建立起完善的灾害救助体系,更好地防范各种灾难对民众生命的伤害。

当年邢台地震发生以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曾经三赴震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感动了多少灾区的群众,50年以后这样的感人故事还在不断传送。当年第一时间来到灾区的总理说:“我觉得地震灾害既成事实,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怎样领导群众克服灾害的问题,我们今后的工作方针是不是这样提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

今天,我们所有的实践都要从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才能使自然造福于人类。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要珍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对我们的影响。

站在新的发生起点上的中国,如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这样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唐山大地震的真正的原因。

是的。既然灾害已经发生,我们要做的是,就是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如何尽快地组织起来进行灾后自救,通过重建家园,发展生产,恢复生活。既然地震等已经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就不能让这些损失白费!必须从中总结教训,并通过研究灾害的规律,以更好地预防下次可能的灾害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灾害中死伤的同胞。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来到灾区的时候说,“对自然灾害,不管是天上来的气候,地下来的地动,只要有准备,就有办法对付。”50年以后,他的讲话言犹在耳。但我们真的记住并在实践中做好了吗?

转眼又是40年过去了。面对一次次自然灾害,我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预防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当年的灾区有着现实的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中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尽快建立起风险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迎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各种挑战,考验着今天的执政党和政府。

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不是今天还会不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而是如何做好灾害的预警、预防和应对,最大限度做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这样一个各种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我们如何从一次次发生的自然灾害中真正吸取教训,并尽快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类灾害预警、预防、应急和风险评估制度、体制和机制,无疑是转型中国最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生命关爱机制,我们才能及时回应时代的各种重大关切,带领人民实现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作者系云顶国际平台游戏官网社会学教授,城市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原文:

http://wenhui.whb.cn/zhuzhan/yis/20160729/4442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