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章友德:上海法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破解“执行难”

时间:2016-12-18浏览:231

新华社记者黄安琪

执行难,是司法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一只“拦路虎”。一段时间以来,上海法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破解“执行难”,让“老赖”无处遁形,一批关系复杂、影响面大的案件得到有效执行。

 

“老赖”在火车站大屏曝光


“在火车站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失信信息,太丢脸了。我愿意主动履行付款义务,不再耍小聪明。”2016年7月,失信被执行人季某主动来到上海铁路运输法院,要求履行付款义务。

自2016年7月5日起,在上海火车站、虹桥火车站的广场大屏幕及候车厅大屏幕上,一组组“老赖”的图片信息吸引了过往旅客的关注,这是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为破解“执行难”放出的“大招”之一。

2016年1月到11月,上海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15万条,同比上升18%;发布限高令3.2万人次,同比基本持平;限制出境2010人次,同比上升8.9%;司法拘留810人,同比上升33.2%;慑于压力,1.62万件案件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同比上升36%。

 

“点对点”查控 冻结“老赖”钱袋


在传统的执行查控方式下,如果按两个法官一辆车,每天查询4个账户行车50公里估算,要完成100万个查询需求,需要行车12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12圈,碳排放量也相当大。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法院自2010年起实施“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机制。据统计,截止到今年11月,通过“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机制,上海法院共完成了查询银行1795.5万次、工商23.3万次、房产38.7万次、证券22.8万次、公安人口信息11.5万次。

“这种执行查控机制为法院和相关协助执行单位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社会效果也十分显著,比如对银行而言,客观上就减少了信贷风险。”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说。

依托“点对点”集中查询系统,银行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情况纳入自身的征信数据库或“黑名单”系统,降低这些欠债不还者的信用指数,从而减少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强了对经济社会的有效管理。

 

涉众型难案专案专办 被“乌龙”股民领到赔偿

 

2016年7月,备受社会关注的“光大乌龙指”系列案件的判决生效后,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未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诸多原告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该批案件所涉人数达数百人,绝大多数为自然人投资者,小股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和实现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法院通过深挖潜力、优化方式、快查快办等方式,仅3个多月时间就快速执结光大乌龙指系列案件326件,涉案标的达3000余万元,案件均全额执行到位。

“在这个案件中,诸多投资者来自外省市,且很多当事人对自身银行账户的相关开户信息并不准确掌握。”上海高院执行局局长韩耀武说。为此,上海市二中院执行局主动对申请执行人代表进行了依法释明,经过严格审核,一一向申请执行人发放。

2016年1月至11月,上海市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同比增长8.7%,执结同比增长7.6%,实际执行率同比增加6.7个百分点。

“每一个增长的百分点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努力和探索,破解‘执行难’还需全社会的关注和信用体系的全面构建。树立司法威信、让‘老赖’无处遁形,才能确保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云顶国际平台游戏官网教授章友德说。(完)

 

原文:http://sh.xinhuanet.com/2016-12/18/c_135913920.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