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老师这段时间应该是最高兴的。因为近日他所在的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2月1日《中华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中成了〝网红〞。在全国武林高手云集的古诗词比赛中,她凭借自己深厚的古诗词底蕴的综合实力攻擂成功成为最新擂主。有网友形容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武亦姝取得的成绩并不容易,而是过去许多年来努力的结果。16岁的身高1.8米的武亦姝,2016年刚刚通过自主招生被复旦附中提前录取,成为该校高一文理学院的学生。这次她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既有她长期钟情古诗词,积累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有关,同时也离不开重视博雅教育的复旦附中为学生所创造的条件。其中黄荣华老师主持编写的《中华古诗文阅读》读本,为武亦姝取得优异成绩可谓功不可没。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
面对武亦姝成为古诗词的网红,她的黄荣华老师又担忧什么呢?对于此问题黄荣华老师坦言,武亦姝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只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例,成绩的取得更多的与她个人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和长期积累有关。她的走红,正反衬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和上升空间。正是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黄荣华老师主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教材一共六册,在以重视博雅教育复旦附中是必修课。多年来复旦附中以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享有盛誉。刚刚退休的特级语文老师黄玉峰,20多年来在复旦附中一直坚持语文教育改革实验。他努力改变传统功利性的语文教育,使复旦附中的语文教育目中有人。正如康德所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著名哲学家怀德海同样这样说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但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经常忘记了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复旦附中多年来的语文教育的改革中,黄老师们努力将传统的语文教材整合为多个专题,其中包括了诗经专题、楚辞专题、唐诗宋词专题、李白杜甫专题、苏东坡专题、鲁迅专题、胡适专题、皇帝专题、科举专题、红楼梦专题,西方文化专题等等。这种通过专题文本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的中学语文教学,无疑非常有利于武亦姝这样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学生。这种语文教育很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一、两次的升学考试,而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语文教学的内容自然远远超出了统一的考试大纲的要求。
但是推行这种古诗文教育并不容易。不仅家长不理解,甚至也有学生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当复旦附中的黄老师们对学生提出背诵古诗文的要求时,学生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计算机的时代,我们还有大量背诵古诗文的必要和价值吗?家长们质疑的: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为此学生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诵这些考试中作用不大的古诗文?
但黄荣华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看来,复旦附中的古诗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高考,更重要的是还能向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全面和健康成长的土壤。面对现在大多数中小学语文“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实,面对家长们希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的期待,复旦附中的黄老师们在坚持传统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自然也同样感受到种种压力。
当学生和家长们仅仅将古诗文理解为获得分数的途径,我们就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古诗文的真正意蕴和价值。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教育也往往是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实现读书“育人”的目的。近年来,以《大学》、《论语》等古代经典为主的现代私塾在民间悄然盛行,反映出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新认知。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个栏目为喜爱古诗词的武亦姝们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她们真的可以过,像武亦姝熟记的《诗经.七月》中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样的生活,但生活中喜欢穿汉服,不仅随身携带苏轼诗集,更奉陆游为自己〝男神〞的武亦姝,能否因为这次意外成为“网红”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古诗文,又能否由此带来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春天,我们还不能过分地盲目乐观。这正是黄荣华老师担忧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担忧,70多岁的黄玉峰老师在退休以后,又在上海郊区全身心投入到培养人的教育实验之中。在他的教育实验中,古诗词的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复旦附中黄老师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至于在武亦姝这一代失去传承。而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的努力,仅仅有几个通过《中华诗词大会》产生的古诗词“网红”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这正是黄荣华老师所担忧的。
原文:
http://wenhui.whb.cn/zhuzhan/yis/20170207/51534.html?from=message&isappinstalled=0?1486515894420